从日照市黄家塘湾北部海岸乘船,迎着海风向碧波深处前行,抬眼便可望见蓝天碧海之间矗立在海面之上的一座人工“岛屿”——日照万宝国家级海洋牧场海上平台。围绕这座长宽各25米,高35米的“岛屿”,10余只网箱有序排列,300余台筏架分区布设,蔚蓝海水中鱼虾腾跃,万顷碧波上钓船往来,一幅“耕海牧渔”的画卷徐徐铺展。
在海上进行“放牧”,这听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在日照,海上养殖的历史由来已久。黄家塘湾这片海域曾被海参育苗大棚和近岸养殖设施占据,随着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传统渔业养殖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海水污染,过度捕捞带来的近海“荒漠化”让捕捞越来越困难。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2009年,以水产养殖为主业的日照市万宝水产集团总公司在鱼虾近乎枯竭的近海着手建起海洋牧场,由“捕猎者”变成了“放牧人”。自海洋牧场建设以来,该公司先后投资近8000万元,向海洋投放大型石块礁、混凝土构件礁等各类礁体35万余空方,让原本“荒漠化”严重的海域有了新的“生态银行”。
“礁体投放后,几个月起就开始附着藻类,慢慢鱼虾蟹贝就来了。鱼虾在藻类中生活觅食,它们的代谢物又给藻类提供养分,久而久之,一个微型小生态就形成了。”在日照市土地发展集团万宝水产公司办公室主任张传欣看来,每一块礁体就相当于一个微型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修复海域的生态。而人工鱼礁的存在,不仅为鱼虾藻类提供了繁衍栖息的领域,也避免了渔船拖网作业过度捕捞,实现良性循环。
从粗放转为精细,在科学的养殖方式的助力下,曾经的海上“荒漠”已变成广袤“良田”。这座离岸5海里的平台,也是350公顷海上牧场的中心枢纽,6艘船舶、300台贝藻类养殖筏架、10个深水抗风浪网箱,180万斤增养殖贝类,海参150万头,420万尾放流恋礁鱼类的养护管理,都维系在这方平台上。
不同于传统渔业的粗放式养殖,现代化海洋牧场自诞生那一刻起,就与科技密不可分。日照市土地发展集团以党建引领技术革新,逐一突破技术瓶颈,在专家团队协助下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万宝海洋牧场建立起海洋牧场观测网等信息平台,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打造生态安全、智慧透明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离岸海洋牧场大型平台等装备的使用,使海水养殖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浅滩走向蔚蓝,“海上粮仓”正逐步形成。
在临近黄家塘湾的安家村,渔业养殖仍然是大部分村民的主业。在谈及万宝海洋牧场时,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原本以为这个平台会耽误我们搞养殖赚钱,其实它不但不‘抢生意’,还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收益。”经由海洋牧场改善的生态为周边的渔业养殖提供了更好的养殖条件,定期的增殖放流也让出海捕捞的渔船得以增收。
但海洋牧场的效益远不止于此,垂钓、餐饮、科普、休闲……也是新产品。在海洋牧场的带动辐射下,依托人工鱼礁区增养殖、贝类筏式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渔业产业,礁区船钓、海上休闲采摘、网箱休闲垂钓等休闲娱乐项目逐渐成形。接下来,万宝海洋牧场还将继续拓展发展空间,溢出更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国探索海洋牧场多元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效益提供借鉴。
大海深处有良田万亩,碧波万顷也是金山银山,从粗放到精细,从传统到现代,从近海到深蓝。在拥有6座国家级海洋牧场的山东省日照市,“耕海牧渔”已不仅仅是纸面上的单薄文字,随着海洋牧场的建设运营,瀚海碧波中的“良田”已日渐丰满踏浪前来。
编辑:徐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