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叁陆编辑部原创
作者丨周金柱
编辑丨胡扬清
近来,西安-咸阳一体化成为了陕西省内的高频词,在各种场合被屡屡提及。背后则是西安都市圈背景下,从省到市亟需推进的西安都市圈“一核多强”一体化大动作。
为何是“西安-咸阳一体化”?
今年以来,西安-咸阳一体化成为了高频词。
通过梳理公开报道,叁叁陆发现,从省委主要领导到市委主要领导,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均已成为了当前的头等大事。
2月20日,省委书记刘国中前往咸阳调研高质量发展时说:“咸阳要巩固当前良好发展势头,主动融入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3月16日,刘国中调研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等,提到要建好市场化运行的开放共享创新平台,为陕西发展和西咸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6月28日,陕西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西咸新区已由西安市全面代管,其中西咸新区直管区由西安市全面管理,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共管区则由咸阳市管辖相关事务。
10月14日,西安市正式发布《关于支持西咸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若干意见》,全力推动西咸新区高质量发展。
其中《意见》提出,成立西安市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新区重大规划调整、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推进的研究和协调。
11月24日,刘国中再次到西咸新区调研,座谈会上他重点提到“陕西高质量发展”,其中就提到了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
而到12月10日,西安市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在听取汇报和发言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西安市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方红卫说,抓好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大要求,是国家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提出的明确要求。
同时,方红卫指出,设立西咸新区的初衷是为了推动西咸一体化发展。
那么,不断提高站位的表态背后,“西安-咸阳一体化”又隐藏着怎样的底层逻辑呢?
底层逻辑
要讲当下西安乃至陕西为何将西安-咸阳一体化作为头等大事来推动,就不得不提起当下的区域发展和城市竞赛背景。
众所周知,当下城市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然而,城市竞争早已摆脱了以往城市单打独斗的阶段而进入“城市群、都市圈”(以下简称“群圈”)区域协同发展时代。
尤其是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群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而这也持续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将在未来中国经济蓝图中扮演关键角色。
就在1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点评了西安都市圈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典型做法,其中提到陕西“把培育发展西安都市圈作为增强西安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对西安都市圈的总体评价是:同城化轮廓初现。
研究表明,都市圈空间特征主要是圈层结构、多中心和集群。
城市首先是有居住集群,然后就有商业集群、产业(制造业)集群、商务(服务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等。
唯有集群,才能产生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有着一定发展水平差异的圈层结构,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心和连绵起伏的各式集群,展示了都市圈同城化的生动图景。
其中,同城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本形态之一;同城化与区域一体化互为因果。对于都市圈而言,一般从两个层面推进同城化:
一、主城区与新城区同城化。
二、西安与周边城市同城化。
根据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点评:“以西安市中心城区和咸阳市主城区同城化建设,带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加强西安市、咸阳市和西咸新区发展统筹”。
这表明,现阶段,西安都市圈同城化还处于第一个层面:主城区与新城区同城化。即主城区与西咸新区沣东、沣西、空港、泾河、秦汉五大新城的同城化。
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则认为,从全国来看,区域一体化和城市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和周期,很多城市和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和节奏明显加快,进入了快车道;从陕西来看,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几年西安的整体性崛起、开放度提升和一系列新发展平台的建设运营,西安在很多领域客观上已经具备推动周边地区城乡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级的资源配置平台,甚至扮演了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转型发展的角色。
在此综合背景下,西咸一体化到了一个必须快速推进和实质性推进的阶段。
而这,也就是为何从省到市,都在高度强调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的原因。
怎样的西安都市圈?
根据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以西咸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促进西安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为主攻方向,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发展格局。
“一核”就是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一轴”是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形成东西向发展轴;“两翼”指南部秦岭生态文化提升区和北部渭北产业转移承载区;“三区”指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
也就是说,西安都市圈除了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外,还将实现与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的同城化。
对于西安都市圈而言,无论是主城区与新城区同城化,还是西安和周边城市同城化,其实现目标和推进途径是基本相同的:交通互联、产业共“链”、生态共建、社会共治和民生共享,是同城化可资评价的主要目标。
推进同城化,就是要朝着这些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双重力量,多管齐下,逐步加以实现。
而业内人士看来,在打造西安都市圈同城化的过程中,要弥补“一强多弱”的短板,引导“一强多弱”转向“一核多强”。
目前西安都市圈存在“一强多弱”现象。具体来说,西安都市圈中的西安市“一城独大”,其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西安都市圈从“内圈”城市向“外圈”城市递减,“外圈”城市接受“内圈”城市的辐射相对有限。
而在打造西安都市圈同城化的过程中,要弥补“一强多弱”的短板,引导“一强多弱”转向“一核多强”。
更大力度地实质性推进
叶一剑认为,当下,无论是城市群还是都市圈(尤其是都市圈)概念的提出和战略推进,其实都在独立的城市之上,为新时期更加深入的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话语体系和认知框架,甚至是情绪出口。
所以,无论是从资源配置和品牌带动效应来看,还是从基础设施和科创资源支持红利来看,无论是从既有案例示范和专业研究支撑来看,西咸一体化都到了必须更大力度和更具实质性推进的时候了。
而这也就是为何西安乃至陕西亟需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背后的底层逻辑。
如何把西安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一、积极探索城市职能配套和小城镇发展模式,多点开花。目前这种“一强多弱”型都市圈不利于全域均衡发展,也不符合共同富裕的远景,需要在全域范围内创造更多“增长极”,搭建发展进程“主心骨”。
二、依循城际联系网络骨架,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固本强基。
三、保证交通基础建设先行,配置多级别规模市场主体。
保持交通基础建设先行是保障西安都市圈发展有序推进的前提;此外,积极培育都市圈内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营造机会平等的市场竞争氛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活力保障;重视经济协调发展,补齐西安都市圈西部经济发展薄弱的短板,避免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带来的“马太效应”;并结合各城市的优势定位,在有可能出现产业承接或者转移的城市间考虑城市间产业分工的结构性匹配。
编辑:徐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