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 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时间:2023-12-11 11:06:45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发展数字经济 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针对陕西产业体系发展特点,要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赋能作用,努力塑造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加速起势。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特别指示陕西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中首次对陕西数字经济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具有极强的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2023年11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系统部署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工作,深入实施数字陕西战略,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增强使命意识、机遇意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奋进姿态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的强劲增长极,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建设支撑。

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发展数字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具备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现代煤化工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航天发动机、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的亮丽名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能够不断激活新应用、拓展新业态、创造新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我们必须秉持适度超前、高效实用、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加快信息网、算力网、物联网和新技术支撑平台、实验验证平台提能升级,打造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不断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陕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深耕数字经济发展沃土。2022年,初步测算陕西数字经济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排名全国第五,数字经济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作为科技大省、教育大省、人才大省,陕西为保障数字经济发展、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11月,全省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8.8万座,乡镇以上行政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85%;千兆光网覆盖能力超过2600万户家庭,所有地市均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其中西安、榆林已进入国家千兆城市序列。2023年6月,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作为西部首个、全国第二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堪称西部“最强大脑”,正助力西安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样板城市。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陕西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建设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要结合陕西产业特色,做好数字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针对陕西发展需要,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布局。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陕西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为引领,明确陕西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总体路线,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和着力点。瞄准重点产业链,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新兴产业数据中心,建设梯次分布、云边协同、技术融合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适时超前布局并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标《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全省应用基础设施水平;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统筹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配送、动态无线充电等新技术新装备试验验证系统、专业试验场以及网络安全攻防靶场等平台建设,打造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不断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三是推动全省数字基础设施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立足陕西产业发展基础和区域发展优势,结合“一核两轴三带多点”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西安聚焦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关中平原城市群、包茂高速沿线城市群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秦岭区域,黄河、汉丹江流域以生态空间治理数字化为重点,各地结合突出特色优势,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以数字赋能加快形成产业链协同、一体化推进格局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立足自身产业体系基础,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针对陕西产业体系发展特点,要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赋能作用,努力塑造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发挥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全省能源化工产业“智改数转”。依托陕西能源产业优势,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数字科技企业开发数字化工具,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不断增强化工过程数据获取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工艺控制、产业流向等方面数据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构建集生产、仓储、运输为一体的能源化工供应链数字基础设施。鼓励“链主”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搭建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平台,在实现环境优化、节能减碳的前提下,降低能源化工产业运营成本,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发挥数字基础设施赋能文化产业提升竞争力。结合陕西文化产业优势,做强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统筹推进陕西文化大数据体系、智慧博物馆和陕西公共文化云的建设使用,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全面梳理全省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形成陕西文化数据库,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助力实现从文旅大省到文旅强省的转变。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三是发挥数字基础设施赋能高科技和其他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试点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关键产业领域科技投入不足和局部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解决好科技资源配置与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着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性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形成以软件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产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高效推进全产业链完善布局与协作共进。

健全数字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根基

更好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基石作用,离不开制度保障。要坚持系统理念,构建协同高效的制度体系,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让数字基础设施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助力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福利、红利和便利。

一是促进部门间有效衔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发展产业链数字化专业服务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信息服务、咨询策划等服务,积极探索服务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打造区域产业数字化创新综合体,推动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持续实施陕西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优化完善各地相关部门与信息通信行业的协同工作机制及通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机制,确保通信设施与建筑物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等各项税收扶持政策,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

二是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创新应用。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省内高校科技创新资源,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瞄准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等技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共同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创新成果转化机构,促进数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切实做好与5G、物联网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及落实,鼓励物联网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融合发展,加大资金帮扶,激发市场活力,加速推进5G、物联网创新发展。

三是增加数字人才供给。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人才集聚,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指引,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方式,探索制造业人才、数字人才资源共享,培育一批制造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数字基础设施相关研究,增设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互联网+制造业”“数字经济+制造业”等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育体系,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储备,以人才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