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有“数” 振兴有“智”——看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更多可能

时间:2024-01-16 11:30:47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村中有“数” 振兴有“智”——看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更多可能

村中有“数” 振兴有“智”——看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更多可能2023年6月30日,胡满科为泥塑上色(资料照片)

c33379ad-3fb5-46a2-8ba0-5f51e2aff5a8.jpg.2

2023年6月30日,胡满科为泥塑上色(资料照片)。

陕西农村报记者 杨杰文/图

当数字遇见乡村,基层治理高效智慧、信息渠道日益畅通、传统文化“破圈”出新……一幕幕生动场景,是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印证。

近年来,我省着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强化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培育壮大新业态,不断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 织密“一张网”

“这个APP操作简单、功能实用,好多业务都能线上办理,给大家省了不少事。”

“现在还有了小程序,上面各种惠民政策、办事流程写得清清楚楚,业务审批、处理都很及时。我们办事更方便。”

……

如今,在咸阳市三原县陵前镇,数字乡镇平台“陵前在线”广受群众好评。数字赋能之下,乡村治理变“智”理,群众满意度更高。

日前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指出,要以数字化促进社会治理科学化、高效化和公共服务便利化、均等化,加快实现政务运行“一网协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三秦百姓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福利、数字红利和数字便利。而“陵前在线”的开发应用正与这一要求深深契合。

2022年以来,陵前镇以“提升服务能力、简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方式”为抓手,开发以宣传、智慧政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要内容的数字乡镇平台“陵前在线”。平台依托APP进行办公审核,以小程序对接群众需求,打通8大类55项政务服务线上通道,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在智慧政务方面,我们设置了劳动保障、民政、合疗、农业、卫健等板块,提供政策解读与业务线上办理,实现手机随时提交、后台限时审核、群众线上看进度,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陵前镇副镇长贺静告诉记者。

乡村治理成效如何,群众感受最为真切。陵前镇大寨村村民薛引玲通过“陵前在线”平台申请创业贷款搞起了养殖。

“手机上提交资料、贷款一周到账、利息由政府补贴、3年后只还本金。有了这样的支持,我们干啥都有劲。”家里养着15只羊,薛引玲每天忙前忙后,心里暖洋洋的。

此外,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禀赋,“陵前在线”运用VR数字技术将三原县党史馆“搬”进群众手机里,通过文字、图片与讲解三者合一的展示方式,将渭北革命历史进行全面、立体还原。

技术的“加持”,让数字惠农触角深入百姓生活。陵前镇创新推出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白鹿原说事会”。群众通过“陵前在线”发布诉求,说事会成员根据诉求及时沟通调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越织越密的基层治理网络让群众得实惠,让乡村更文明。

■ 上好“一堂课”

落了雪,没法进果园,但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果农李亚民也闲不下来。这几天,他刚好在家给自己“充电”。

2023年12月15日,吃过晌午饭,李亚民打开“我是延安”APP,准备在“延安百万农民线上大培训”的系列专题视频里看看果树冬剪和腐烂病防治有啥新“招数”。

在素有“中国苹果第一村”之称的阿寺村,家家户户都种苹果,李亚民家也不例外。起初,守着4亩2分地的老果园,他勤勤恳恳地管护,但一年下来收入不到2万元。“我不懂新技术,只能用老办法。收成不行就想挖树不种了,可又舍不得。”一直摸不着门道,李亚民心里很着急,但这一情况很快便有了转机。

2020年,延安市农业农村局与延安市农广校、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整合全市优质农民教育资源,创新农民培训模式,以“我是延安”APP为载体,针对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各种实用技术开展“延安百万农民线上大培训”活动。

听到这个消息,李亚民坐不住了。下载注册后,他上了一堂直播课,学了关于果园的改形换代技术。随后,他对照专家总结的技术要点挖老树、栽新苗,完成了矮化密植果园升级。

从那之后,李亚民都会按时参加线上培训。来不及跟直播他就看回放,有问题的话就在后台留言。专家会在第一时间回复。遇上普遍性问题,专家还会专门做一期视频讲解。“这个培训讲的都是大家需要的。群众平时遇上啥问题,就来视频里找答案,简单又实用。”说到线上培训,李亚民有说不完的话。

借助学习平台和专家的尽心指导,李亚民的果园实现了增产增效。2022年,他家的苹果产了1.5万多公斤,卖了12万元,他也被认定为中级职业农民。对李亚民来说,从培训中收获的不仅是新技术、好收成,还有与农业专家结下的友谊。

临近傍晚,延安市职业农民协会会长张育珍结束了一天的培训。回家的路上偶有积雪,他将车开得很慢。中途接到学员电话,他就将车停在路边,解答完疑问后再继续赶路。

在延安,像张育珍这样奔赴在一线的农业技术专家有近百人。他们将现场培训与线上直播相结合,将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延安百万农民线上大培训’共举办100期,总点击量7100万次。”延安市农广校校长宋利山说,该项目在“2023西部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中获2022年陕西省数字乡村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 守住一方“根”

自胡满科记事起,家里人就做泥塑。时间流逝,现在的他已是一名老手艺人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他钟爱一生的“老物件”焕发出新生机。

2023年12月31日,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处处彰显着浓郁的民俗文化韵味。记者跟随胡满科走进他的泥塑工坊,只见墙上挂满了脸谱、虎头、牛头等挂片泥塑,桌子上的立人泥塑栩栩如生;几名村民分散坐在屋内,专注于自己的那道工序。

“这两年,我们增加了网络销售。长途运输加上七天无理由退货,更考验泥塑的质量。咱得把活做细,让顾客满意。”胡满科一边叮嘱,手里一边忙个不停。

搭上了数字快车,胡满科的泥塑越卖越远。更令他欣喜的是,儿子胡超也继承了这份手艺。

瞅准了短视频带来的机遇,胡超时常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宣传泥塑文化、推介自家产品。在工坊制作泥塑、介绍凤翔泥塑的工艺与特点、去各地参加非遗文化展览……5年间,700余个短视频记录着父子二人和泥塑的故事。

六营村80%的村民从事泥塑工艺制作。年产值4200万元的泥塑产业让“中国泥塑第一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进一步做强特色产业、守住文化根脉,六营村着力建设中国电信数字乡村云平台。

“我们在凤翔泥塑艺术博览园中安装了AI设备和天翼云播。AI设备自动感应到游客时,就会自动播放园区以及泥塑文化介绍,方便游客更好地了解我们凤翔泥塑。”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说,通过大力发展光纤宽带和5G网络建设,村民们开网店、做直播,收入逐年提升。

2023年6月20日,六营村的中国泥塑体验园正式开园。18位非遗艺人坐镇,为游客提供泥塑、木版年画、剪纸、皮影等14项非遗项目体验。截至目前,体验园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

“泥塑文化是六营人的‘根’,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坚守。这个手艺不能丢。我们要抓住更多机遇,让泥塑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廖卫军说。

数字技术的助力让六营村逐步打造出有规模、可信赖的数字乡村品牌,更为其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蹚出了一条新路子。而凤翔泥塑这一历史悠久的民俗艺术瑰宝也正在这片古老的乡土上开出“新花”。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