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日,长安重工的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在调试无人驾驶新能源装载机。
4月3日,在中铁长安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重工”)智能制造基地的生产车间,一台无人驾驶新能源装载机自主进行路径规划、避障和装卸测试。
“这是我们研发的首台无人驾驶新能源装载机,也是我们‘零碳黑科技’矩阵的最新成员。今天,它将启程参与湖北高铁建设。”长安重工新能源装备研究院副院长高博说。
从2018年启动新能源装备研发以来,长安重工已相继推出纯电动出渣成套装备、无人驾驶电机车、无人驾驶装载机等创新成果。长安重工是如何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突破技术壁垒?其新能源装备又是如何在极寒与沙漠气候中展现适应性的?
■ 无人驾驶,持续“向新”
在长安重工的生产车间,无人驾驶新能源装载机和无人驾驶新能源电机车是重点制造产品。
为什么要研发这两款无人驾驶新能源装备并量产?
“装载机常用于工业建设的拌合站中。拌合站环境封闭、空气质量差,工人长时间在里面作业存在健康风险。”高博介绍,长安重工研发团队针对市场需求研制的无人驾驶装载机,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智能避障系统及实时路径规划技术等,实现无人驾驶状态下安全作业,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使用传统电机车在隧道内作业时,司机无法全面掌握运行状态,存在操作不准、溜车等安全隐患。无人驾驶新能源电机车可以彻底规避这些风险,提高施工的安全性。”长安重工副总经理李闯介绍,无人驾驶新能源电机车搭载了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运用了UWB通信技术,后台可远程监测该机车在隧道内的实时位置、运行画面及轨道情况,具备定位、避障、巡航自动化及故障自诊断等功能,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能够实现“装、运、卸”全流程智能化和无人化。
“该设备已在广州地铁建设中应用,将施工效率提升50%以上、成本降低了20%,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0吨。”李闯补充,“我们在技术研发中持续‘向新’,始终瞄准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
■ 谁有方案,谁揭“榜单”
通过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长安重工确保产品紧密贴合市场需求。
“公司破除了传统科研的‘论资排辈’和‘封闭筛选’模式,利用张榜公布的形式,鼓励技术人员参与新能源装备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生产遴选。我们赋予揭榜者技术路线决策权和经费使用权,并签订责任书,明确考核目标。‘揭榜挂帅’成为突破技术封锁、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长安重工新能源装备研究院院长卢盼介绍。
2024年,长安重工发布基于拌合站应用场景的无人驾驶装载机技术研究及应用榜单。高博带领技术团队“揭榜”,成功攻克了无人驾驶新能源装载机在拌合站场景运用中的多项关键技术。
团队成员李维鑫在高铁建设现场发现装备存在通信干扰问题,通过“揭榜”组建了攻克团队。“公司把技术难点拆解成‘榜单’,谁有方案谁‘揭榜’。我在设计中增加了电磁屏蔽层、重构了信号传输协议,最终使设备在复杂工况下的通信稳定性提升了40%。”李维鑫说,“‘揭榜挂帅’制度,给我提供了舞台。”
■ 中国智慧,拓新“出海”
长安重工紧抓机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我们依托定制化服务拓展全球市场。目前,企业研发的新能源电机车、装载机、压路机等设备已远销18个国家。”长安重工工会副主席李琳说。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公路建设项目中,3台定制款压路机以“中国智慧”助力当地建设。“当地沙漠较多,我们的设备性能优越,非常适合中亚的沙质土壤。”销售经理侯阿孟介绍。
在南美矿区,长安重工的22吨挖掘机也凭借卓越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赢得了当地客户的青睐。
长安重工针对中东的高温环境和俄罗斯的极寒气候定制的新能源装备热管理系统,保证了电池始终处于最佳工作温度,显著提升了设备的适应性,受到市场欢迎。
“设备不仅要能运行,还要高效稳定。”长安重工售后服务人员梁曙斌表示,他和团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打造全球“服务圈”,涵盖充电站选址、定制化操作手册编写和当地人员培训,确保设备能适应全球不同环境。
长安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宗君表示:“过去几年,我们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老挝、柬埔寨等18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未来,我们还要继续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记者 杜玮文/图)
编辑:王瑜